走进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
NEWS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实验心得|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
来源:赵才瑾 日期:2025-03-1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一项在生物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,主要用于研究基因表达调控、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路。这项技术始于1990年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已成为重要的实验工具。1993年,第一个萤光素酶专利获得批准,1996年推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,之后迅速传播并应用于多种研究。
该系统通常结合两种不同来源的荧光素酶,最常用的是来自北美火虫(Photinus pyralis)的荧光素酶和来自海洋腔肠动物海肾(Renilla reniformis)的荧光素酶。其中,前者编码550个氨基酸,分子量为62kDa,是一个能够无需后修饰而直接具备可检测酶活性的单体酶(张菊梅等, 2001)。而后者则是36kDa的单亚基特异活性蛋白,完成转录翻译后同样具备催化活性(赵斯斯, 2012)。
该实验利用荧光素酶与底物结合后发生化学发光反应的特性,将感兴趣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克隆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上下游,从而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。通过转染细胞并适当刺激后裂解细胞,随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,以荧光值的高低判断不同刺激对感兴趣调控元件的影响。同时,使用Renilla荧光素酶的报告基因质粒作为内参,可以校正不同组别之间的细胞生长状况、细胞数目及转染效率差异,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。
1. 报告基因质粒构建:将目的片段插入荧光素酶表达的报告基因载体中。
2. 转染细胞:共同转染报告基因质粒与内参质粒至细胞,通常持续48小时。
3. 细胞处理:根据实验设计,对细胞进行特定处理。
4. 裂解细胞:加入裂解液裂解细胞。
5. 测定荧光值:加入底物荧光素,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与海肾荧光素酶的荧光值。
6. 数据处理: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,并进行统计分析(如t检验或ANOVA),评估各组间差异的显著性。
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有多种应用,主要包括:
Q1:实验结果荧光值过高?
可能超出仪器检测范围,建议减少质粒转染量或对裂解产物进行稀释来确保检测范围。
Q2:实验结果不稳定或孔间差异大?
检查细胞状态、优化转染效率以及定期校准移液器确保加样准确。
Q3:荧光素酶相比于荧光蛋白有哪些优势?
荧光素酶的灵敏度高于GFP,同时提供更宽的动态范围,适合数值分析,并且在活体实验中具有较好的荧光穿透性。
通过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与生物医疗研究,能有效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,正如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所倡导的,不断探索与创新,致力于提升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。
全国客户服务热线
13130016068
总部地址:银川怀柔区明街道61号